一、这个界线是客观存在的,我们家长千万不要“想当然”。
你要去悉心观察孩子到底哪些方面“很强”,哪些方面“会很强”,哪些方面“有点弱”……
反复确认后,再决定哪些要管,哪些不管。
二、这个最低限度是动态的、不断变化的。
道理很简单,孩子正在快速成长,一天一个样儿。
他今天这件事情做不成,明天或许就会了。
记得我家孩子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,还做不成拼装,到六年级的时候突然就会了。
是不是很神奇?
所以,这个最低限度是动态的,父母要不断探索它、确认它。
3
实际的管理边界
要想做到最低限度介入,那你不得先摸清楚自己管孩子的现状嘛,对吧?
换句话说,就是先找到现实的管理边界。
展开剩余79%很多家长感觉冤枉极了:我管理不多呀,我已经相当克制了。
我并不认为这是家长在撒谎。因为多与少,如果没有一个“标准”,那就是拍脑袋的事。
更何况很多父母巴不得每分每刻都黏在孩子身上。
所以说,管得多与不多,还是要用事实说话。我建议你做一下统计,每天睡觉前把当天的管理行为做个记录——
把管理孩子的次数,以及每次的时长记下来。 最好是在excel上绘成折线图,以时间为轴,从孩子放学开始。 包括提醒孩子开始写作业,阻断孩子走神,关注作业,质量检查作业,给孩子讲题,各种催促、讲道理等等。当你把这个图表绘出来,可能会大吃一惊哟。
曾经有位家长就是这样——他自觉已经非常克制了。可是统计下来,一个晚上还是管了孩子二十多次。
一旦有了这个统计日志作为依托,再讨论起来那就有据可依了,家长会更容易理解“什么才是最低限度介入?”那问题又回来了,到底什么样的管理频率算是适度?说实话,这个问题并没有统一的答案。(http://8z.nba2024.store)(http://3j.nba2025.store)(http://gk.nba2024.store)(http://08.nba2025.store)(http://hg.nba2024.store)因为对于不同年龄、不同性格、不同亲子关系状态的家庭来说,这个数字相差非常大。哪怕是同一个孩子,每一天的作业量都不可能相同,写作业的状态也难免高低起伏,这就很难用一个简单的数字机械地概括了。
所以,我只能根据经验给出一个大致的参照范围——
中等程度的管理:从放学到睡觉,各种管理行为都算上不超过十次; 理想的管理:整个晚上的管理行为控制在三次以内。当然这是理想状态,现实是怎样的呢?
套用一句网络语:理想很丰满,现实很骨感,对于管理作业来说,刚好是颠倒过来,是“理想很骨感,现实太丰满”。
现在的大部分家长都是在事无巨细地管孩子,一个晚上管理孩子三五十次甚至上百次。不夸张的说,我看着日志都头疼,更别说身处其中的孩子了。光看这样的频率,作业不出状况才怪呢!甚至亲子关系可能早已破碎不堪了。但是,不管怎样,要先找到自己现实的管理边界,无论这条边界在哪里,都是我们真实的起点,我们就要从这里开始降低管理的频率。
4
小幅降低管理频率
很多家长会想:既然管理得太频繁,那直接把管理频率降低到理想的次数,好不好?
事实证明:这种作法太急于求成,容易势得其反。
一方面,对于一天管理三五十次的家长,骤降到10次以内,家长很难做到。
这就像戒烟一样,如果戒得太狠,就会没抓没挠,有些人甚至会抑郁掉。
另一方面,你突然管得少了,会让孩子感觉你不爱他了,还可能让他彻底摆烂儿。更何况在管理的条目上,哪些应该保留?哪些应该去掉?这些都还有待确认。所以,我们最好进行小幅度的尝试。(http://lg.nba2025.store)(http://7r.nba2024.store)(http://x8.nba2025.store)(http://98.nba2024.store)(http://wf.nba2025.store)这时,我们前面做好的日志记录就有大用了。假设你一天管理孩子50次,那么先从唠叨的细枝末节处开始,先砍掉5次,好不好?执行一段时间再砍掉5次……
这样循序渐进,最终就会把管理的频率降低到每天10次以内。
你看,这样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改变,就慢慢成了。
发布于:四川省